之的含义,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中之的含义?
之:代词,这里指学问和学业。
一、原文:战国 孔子《论语·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译文:孔子说:“对于学问和学业,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三、详解: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扩展资料
一、分析
此则讲的是关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二、人物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之于的意思和含义?
之于的意思是:对于。举例:你之于我仍是我整个生命中最壮美的乐章。意思是:你对我来说,仍然是我整个生命中最壮美的乐章。之:“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于:对、对于。之于:《诸稽郢行成于吴》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论语解析(1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6.18)
朱熹:尹氏曰:“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好之者,好而未得也。乐之者,有所得而乐之也。”张敬夫曰:“譬之五谷,知者知其可食者也,好者食而嗜之者也,乐者嗜之而饱者也。知而不能好,则是知之未至也;好之而未及于乐,则是好之未至也。此古之学者,所以自强而不息者欤?”
钱穆:本章“之”字指学,亦指道。仅知之,未能心好之,知不笃。心好之,未能确有得,则不觉其可乐,而所好亦不深。譬之知其可食,不如食而嗜之,尤不如食之而饱。孔子教人,循循善诱,期人能达於自強不息欲田罢不能之境,夫然后学之与道与我,浑然为一,乃为可乐。
先生说:“知道它,不如喜好它。喜好它,不如从心里悅乐它。”
之前所有解释此章的人,基本都如上面两位的逻辑,都将“知”解释为“知道”,于是就出现了上面许多可笑的解释。总的来说之前人们解释怎么也跑不出钱穆的:知道它,不如喜好它,喜好它不如乐悦它。这样的一种模式。
其实本章,是孔子对于实现人类文明进步而制定的三部曲。这里“知”还是要解释为“智慧”。“之”指的是“人民”,不是指的“学”或者“道”,“者”指“……的事情”,“知之”就是“使之知”的倒装,意思就是“使……智慧”,“知之者”就是“使人民有智慧”这件事,是一种使动用法,这种用法在古文中非常常见。同理,本章的“好之”,就是“使之好”的倒装,直译就是“使人民喜好”,“乐之”就是“使人民快乐”。
我们在第一篇“学而”里的第一章学习了,孔子的三个不亦,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所有学习圣人之道的君子最崇高的目标,将“人不知”的社会转变为“人不愠”的社会,是君子“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使命。因此,如何将“人不知”转变为“人不愠”,孔子在这里给出了解决办法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是一种倒推法,就是,要想让我们当下的人民群众有智慧,首先要让他们有所热爱和喜好,而要让大家有所喜好,就必须先让他们快乐起来。
如果人民群众食不果腹,每天还在为温饱发愁,怎么可能快乐得起来,心情不快乐又怎么有时间去有所爱好,没有爱好又怎么可能获得智慧,没有智慧,这个社会就永远还是“人不知”的社会,就还存在郁结。这样的逻辑孔子早就在二千年前,看穿了这个社会运作的规律。
时光转回到现在,我们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重大成果,就是刚刚在建党100周年,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完成了贫困人口的脱贪致富。我们国家正在向下一个100年目标,即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前进。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这样的追求正是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延伸和发展。
好,我们来看本章的白话直译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要使人民有智慧,不如先让人民有爱好,要让人民有爱好,不如先让人民快乐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