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3点到5点是什么时辰,下午三到五点是啥时辰?
下午3点到5点的时辰是:申时。nbsp;
古代劳动人民最初描述时间主要参照显而易见的天象、动物生物钟和日常作息,比如鸡鸣、平旦、朝食、日中、人定等,后来逐渐改用授时设备读数来描述,后来也逐渐给这些授时设备读数配上了五行。
比如,给甲乙两字配上木(4:48-9:36)、给丙丁两字配上火(9:36-14:24)、给戊己两字配上给土(14:24-19:12)、给庚辛两字配上金(19:12-24:00)、给壬癸两个字配上水(0:00-4:48)。这些附会并无实际意义。
古代的更
古代的更是按时间算的。
19:00-21:00为一更,
21:00-23:00为二更,
23:00-01:00为三更,
01:00-03:00为四更,
03:00-05:00为五更。
下午3点到5点是什么时辰?
未时。
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
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扩展资料
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即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五时辰制:
√十二生肖与十二时辰是如何对应的?
我们都知道十二生肖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那么,十二生肖是怎么来的呢?
古人将一天划分为十二等份,用十二地支表示,称为十二时辰,每个时辰为现在的2小时。古人按照十二种动物的习性特征和活动时间,创立了以动物命名时辰的方法,每一种动物对应一个时辰。与公元记时中一天的起始时间是半夜十二点不同,甲子记时中一天的起始时间是半夜十一点。
子时,半夜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这个时间夜深人静,老鼠趁机出洞寻找食物,因此为鼠时辰,被称为子鼠。
丑时,凌晨一点到三点。据说这个时间段牛需要吃草,以备日出耕田,因此农人会起床给牛喂草料,因此为牛时辰,称为丑牛。
寅时,凌晨三点到五点。这正是老虎出来觅食、活动的时候,古人经常于此时听到虎啸,因此为虎时辰,被称为寅虎。
卯时,清晨五点到七点。这一时间,兔子也会出来活动,吃带有晨露的青草,因此为兔时辰,称为卯兔。
辰时,早晨七点到九点。这一时间容易起雾,传说龙是乘雾而来、驾雾而归,因此为龙时辰,被称为辰龙。
巳时,上午九点到十一点。这一时间段太阳发出耀眼光芒,大雾已经散去,蛇群会出洞觅食,因此为蛇时辰,称为巳蛇。
午时,中午十一点到一点。野马还未被人类驯服时,常常在这一时间段奔跑嘶鸣,因此为马时辰,被称为午马。
未时,午后一点到三点。这一时间段是放羊的最佳时间,因此为羊时辰,被称为未羊。
申时,下午三点到五点。在这一时间段,猴子喜欢撒欢啼叫,因此为猴时辰,被称为申猴。
酉时,下午五点到七点。此时夜晚即将来临,通常鸡会在鸡窝门口打转,因此为鸡时辰,被称为酉鸡。
戌时,傍晚七点到九点。此时黑夜来临,看门狗竖起耳朵警惕起来,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吠叫,因此为狗时辰,被称为戌狗。
亥时,夜间九点到十一点。此时人们已上床歇息,夜深人静只听见猪拱槽的声音,因此为猪时辰,被称为亥猪。
后来人们又用这种计时方法来纪年,因此便形成了十二生肖,且每一个人都有了自己的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