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字取名男孩名字,何姓男孩取名,名字里要有个靖?
何靖宇 何伟靖 何靖伟 何靖康 何康靖 何靖飞 何靖东 何靖诚 何靖成 何靖苏《地名简称》
靖恺取名意义?
靖恺
“靖”字选自《诗经》“靖共尔位,好是正直”,本义是指平安,安静的意思,用作人名中表示恭敬、谦虚、忠义的含义;而原本的诗句又拓展了该名字的意境,结合恺字表达了一种勇往直前的 感觉,比较大气。
nbsp;“恺”本意指快乐、欢乐之义 ‚ 也指军队胜利后所奏之乐。 适合男孩取名用字 ‚ 体现出男孩子乐观、开朗、聪明的个性特点nbsp;
√谈唐入闽将士后裔为台湾开发和祖国统一所作的贡献——以何姓为例
文:何池
摘 要:唐初随同陈政、陈元光入闽平乱、以及唐末随同光州“三王”入闽的两大批将士后裔,在明末开始的开发台湾浪潮中,踊跃汇入了垦台大军,成为了开发台湾、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主力军。他们披荆斩棘、胼手骶足,使台湾从荒岛成为富饶之区,繁华的都市,做出了杰出贡献。
关键词:唐代入闽将士 开发台湾 贡献
前言
唐高宗时期,“泉潮间蛮獠啸乱”,反抗朝廷,朝廷派遣陈政将军率领中原将士入闽平乱,13岁的陈元光随父南下。之后,又有陈政母亲魏太夫人及子陈敷、陈敏率军增援,两批平闽将士连同家眷、以及准备平乱之后开发这片蛮荒之地的能工巧匠共计87姓近万中原人士在“啸乱”平定之后,在接临粤地、朝廷政令难达之处创建一州,州名漳州。于是这些中原将士在这里扎下根来,屯兵营田,建村筑宅,垦荒务农,通工惠商,发展文教,繁衍生息,使闽南漳州地区走上了初步文明发展阶段。唐末,又一批中原人士在王潮、王审知、王审邽的带领下入闽,两批中原入闽将士都为福建的开发、福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明天启年间,随着海澄(今海沧)青礁村人颜思齐(被台湾同胞称为“开台王”)拉开了台湾开发的序幕,一批又一批闽南人东渡宝岛,参与到开发台湾的垦殖大军之中,为祖国宝岛的收复、开发、统一、建设、治理等方面奉献了聪明才智和汗水,这一批批的驱荷、垦殖大军,以及为祖国统一的斗争之中,不乏许多当年随陈政陈元光以及魏太夫人带来的中原87姓将士的后裔,以及唐末“三王”带来的同是中原人士的后裔,他们为之所作出的贡献不仅为史册所记载,而且充分证明台湾自古就是我国重要的领土,意义十分重大。
本文谨以87姓中的何姓为例,来说明唐初中原将士入闽平乱不仅促使了闽南地域的安定与开发,而且扎根闽粤,其后裔还为台湾的开发,台湾的回归,定名,以及台湾的建设谱写了辉煌篇章,并永垂青史!
一,何氏宗亲迁居台湾开发台湾概述
自何嗣韩族裔肇基闽疆以来,何氏子孙蕃衍播迁,遍及八闽,远至台湾、金门、港澳及东南亚各地,人数近百万。明末清初,是台湾大开发时期,唐代入闽平乱开漳将士何姓后裔也汇入垦台大军之中,渡海赴台定居、垦荒,成为开发台湾主力军。
1、云霄何姓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马铺何地人何毅园任台湾都使司都司时,带领一批族人迁台定居。清康熙年间(1622—1722年),何祐、何义、何仪等率150多名族人随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定居台湾。至乾隆二十年(1755年)修谱之时,云霄迁台人数达547人。以后仍有族人陆续迁台。
马铺开基祖何彦保两个儿子何种德、何温朴分两个支脉。
何种德支脉迁台: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9世何钦行、何明轩、何明珠,10世何巽、后裔何琚等20多人;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10世何长等40多人;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11世何凡等30多人;清朝中后期,13世何沈,何讽,何罕,后裔何漈;14世何招,后裔何蒲等8人;15世何王,后裔何潮等7人。
何温朴支脉迁台:明隆庆至万历年间(1567—1620年),6世何国道次子和四子,何道清、何道静兄弟;7世何凤,次子何享;8世何俊、何潭;9世何唱等12人,后裔何布等9人。明末清初,10世何舜等17人;11世何叠等45人。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12世何万、何存等38人。清朝中后期,13世何曾;14世何丁、何汉、何大;15世何贡、后裔何景迎等9人;16世何深等11人。
2、平和何姓
明初,何添河长子何京保14世何安如、何宗博,15世何藏、何茂儒、何笺、何联澄,16世何唱、何响、何各坑等6人,17世何仕国、何对,18世何雀,19世何土拎等4人,21世何国桃等迁徙台湾崎岭乡彭溪村。
清康熙(1662—1722年)末叶,何廷谨迁徙今台中市,何泽、何薄迁徙今台北市松山区。
清乾隆(1736—1795年)初叶何显瑞迁徙今嘉义民雄,何谨迁徙今台中大肚,何天超迁徙今台北板桥。乾隆中叶,何诚迁徙今高雄市,何来等6人迁徙今嘉义民雄,何定、何柴、何礼等迁徙今台中市,何忠直迁徙今台北士林区。乾隆末叶,何彩迁徙今高雄市,何茂椿迁徙今南投草电,何溪水迁徙今台中市。乾隆年间,何世泽等百余人迁徙台湾。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何酒生迁徙今台中雾峰,何仁和迁徙今宜兰五结。
道光年间(1821—1850年),何甫、何承、何万盛、何天成等迁徙今台中市,何王迁徙今宜兰苏澳。
3、其他县市何姓:
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南安水头曾岭村人何斌(又名何廷斌)随颜思齐、郑芝龙入台,曾任荷兰人通事(翻译官),为何姓最早入台祖。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4年),南靖人何纯亮迁徙台湾。
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诏安人何子清、何子旋、何招舜等迁徙今台中市。
清乾隆六年(1741年),诏安人何士兰迁徙今台北市内湖区。乾隆二十六年,南靖人何建琵、何瑞琳、何瑞梓迁徙台湾。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惠安人何光添迁徙新竹。乾隆(1736—1795年)中叶,漳浦人何正直迁徙今桃园市;清朝末叶,诏安人何款、何笕、何强迁徙今台中市,何辉泽迁徙今台北士林。清乾隆年间,平潭沃前镇磹角底村何梦墀迁徙台湾竹灿(今新竹)。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南靖人何凤观迁徙今桃园市。
1936年,平潭敖东镇院前村何朝贤迁徙台湾基隆。
二、开台复台建台之何姓功勋人物
在开发台湾,跟随郑成功驱逐荷夷、收复台湾,建设治理台湾,以及康煦年间为统一祖国的征台海战中,大陆尤其是福建人士中的杰出人物均为之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人物事迹雄辩地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限于篇幅,本文只简略叙述何姓的功勋人物。
1、“驱荷第一功”的何斌
何 斌,又名何廷斌,南安水头镇曾岭村人,曾为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收复台湾立了大功。说到何斌,得说一下其来源。闽南历来尊崇唐代跟随陈政陈元光入闽平乱创建漳州的何嗣韩(军需官)为主要入闽始祖,宋代在追封开漳将士时追封何嗣韩为“竭忠辅国将军”。唐光启二年(886年),又有一支部队从光州入闽,这就是的王潮、王审知、王审邽(号称“三王”),入闽后王潮解泉州民众于水火,攻克泉州杀掉了酷吏廖彦若,任泉州刺史。那么,唐光启的“三王”入闽与陈元光的军需官何嗣韩有什么关系呢?有的。据明弘治元年(1488年)何文雍编写闽南第一本《何氏族谱》中《何氏本始纪》称:
“入闽始祖是唐高宗时由光州固始从陈政、陈元光入闽的何嗣韩,据传为陈部后勤军需官……平乱后驻镇泉州,食采螺阳(今惠安),后遭变乱,族谱失传,子孙后裔不明。经过约二百二十年左右,至唐末昭宗年间,王潮因光寿二州起义军初抵福建,恐当地百姓不服,敦请固始先世有功于闽者,即嗣韩的裔孙何衍(一说何衍庆)出来协助分田划地,安抚闽人,安定社会秩序。王审知据闽时,衍(庆)乃隐退而去,后追封为安抚节度使……故一般旧谱都将其作为何氏入闽的一世祖。”
何安抚逝葬惠安峰崎青林山,是闽地最大一支何姓族群之祖。
笔者从福建各地的诸多《何氏族谱》和地方志获知,何斌就是何安抚第十五世何逖基裔孙,其中《南安姓氏志》资料有如下记载:
“安抚公十五世孙何逖基,生于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年),卒于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于淳佑年间(1241—1252年)由惠安螺阳(今螺阳镇)迁温陵浔江,后隐居清源洞。有子五,长子元镇。元镇子七,其第三子添润,居泉州东门好德里。明万历二年(1574年),其裔孙移至南安州都杏田境沈林安,子孙分布水头、官桥等地。”
清代《清溪珍地何氏族》(注:清溪即今安溪)谱载:
“元镇有子七,其第三子添润居泉州东门好德里,自八世起移至南安州都杏田境沈林安,子孙分布水头、官桥等地。”又明确记载:“水头镇枫林村何廷斌,又名何斌。”
南安市政府网载:
“曾岭村历史上有复台功臣何廷斌,又名何斌,枫林自然村人。郑成功收台时亲献台湾海图,立了大功。”
由此可见,何斌是入闽始祖何安抚第15世何逖基之长子何元镇分衍南安枫林村裔孙。
明天启元年(1621年),在颜思齐招募闽南垦民赴“东番”开发时,何斌随同乡好友郑芝龙到“东番”(台湾时称)。1624年荷兰人占据赤嵌(今台南市)后,何斌改信荷兰人所信之教,学会荷兰语。荷兰人任何斌为通事。何斌十分憎恨荷兰侵略者在台湾肆意侵占农地为,强迫百姓缴纳高额地租和苛捐杂税。清顺治八年(1651年)泉州同安人郭怀一领导的台湾人民反抗荷兰侵略者武装起义被镇压后。荷兰侵略者经常扣留往来海峡的郑氏商船和军需舰艇,郑成功针锋相对,传令各地商人不准到台湾经商。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六月,陷于困境的荷兰人派通事何斌到厦门请求郑成功开放海禁。何斌借此机会劝郑成功收复台湾。顺治十六年(1659年)荷兰侵略者发现何斌为郑代征船税的活动,通缉捉拿。次年(1660年)正月元宵夜,何斌逃离台湾赴厦门投奔郑成功,献上亲手绘制的台湾荷兰人军事布防及港口航路图。顺治十八年(1661年)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郑成功率大军进攻台湾,何斌作为向导以所献地图率郑军从暗礁密布的水道鹿耳门顺利登岛,击荷敌兵,占领要隘,攻取赤嵌。何斌担任郑成功的首席翻译官,严令荷兰殖民者撤离台湾,在重兵压境、援兵被歼,走投无路情况下,荷兰台湾总督葵一于永历十六年十二月初三日(1662年2月1日)在投降书上签字,被郑成功逐出盗据38年的台湾,台湾由此回归祖国。人们称“郑成功收复台湾,何斌立了第一功”!
2、“驱荷收台先锋”何义、何佑
何 义(1628—1698年)字忠甫,系泉州清源何逖基长子何元镇六子何添河次子何彦保(从何逖基算起为第3世)迁居云霄马铺何地,何义即何彦保后裔,他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加入郑成功军队伍,屡立战功,任左虎卫将军,升虎卫左镇,驻守金门。康熙元年(1662年)五月,郑成功、郑经先后逝世,郑氏政权内讧。次年,清廷请何氏家族策反何义,何义看到台湾郑氏政权已江河日下,完全丧失“复明”的可能,八月十五日,何义以点军巡海为名集合军队,到厦门投清闽浙总督李率泰,被封为副将。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带兵征台,何义带领众将兵士击败郑军主力。何义进驻台湾后,“严缉军士,不许掳掠”,善待郑氏家族和台湾百姓,台人感恩戴德,称何义为“何佛护”。何义以二次征台之军功,被授为昂邦章京(都统)内大臣兼左都督、袭骑都尉、一等伯爵,敕封光禄大夫。
何 祐(1643—1718年)云霄县马铺乡人,同样是何彦保裔孙。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投入郑军队伍,因战功显赫,被郑成功提拔为左武卫将军,随郑军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入台后被提升为北路总督,驻守被称为台湾“北门锁钥”的鸡笼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郑克塽向清廷投降,何祐被清军收编,任用为襄阳、梧州等地副总兵。
3、第一位正式称“台湾”官员何楷
何 楷(1594—1646年)字玄子,号黄如,祖籍晋江,属泉州何逖基长孙何添清后裔,漳州镇海卫人。明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值魏忠贤乱政,不谒选而归。崇祯年间(1628—1644年)初授户部主事,进员外郎,改刑科给事中。举劾无所避。曾弹劾温体仁、王应熊,复劾杨嗣昌,贬为国子监丞。福王时,擢户部右侍郎,督理钱法。清顺治二年(1645年)随唐王朱聿键入闽,擢户部尚书,掌都察院事。其为官率直敢言,故不容于掌军事的郑芝龙,随即去职。漳州城被清军攻破,何楷郁郁而终。
其府邸在漳州青年路中段,俗称“何衙内”。何楷最大贡献是最早提出了“台湾”之称,他写于崇祯八年(1635年)的《平定海氛疏》中首次提出“台湾”名称。关于此事,笔者曾以一篇《开台王颜思齐》为题的文章发表于2011年第6期《炎黄纵横》刊物之上,阐述了“台湾之称”之变化始末,现概述如下。
台湾之称历史上几经变化,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谓,故连横在《台湾通史》卷一《开辟纪》中叹曰:台湾之名,始于何时,志乘不详,称谓互异。情况确如连横所言,台湾之称从汉代起至今屡经变化。三国吴国丹阳太守沈莹(?—280年)写的《临海水土志》一书中称这片海上的土地叫“夷洲”。隋至元分别称之为“流求”“留求”“琉球”。明朝初期,一些来往于海峡的商人渔民把岛上比较明显的地名、地理标志如“北港”“鸡笼”“淡水”等称呼用来称台湾。明末称“东番”,龙溪人张燮写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的《东西洋考》中一篇介绍台湾的文章《东番考》称:鸡笼山、淡水洋在澎湖屿东北,故名北港,又名东番。崇祯八年(1635年),给事中何楷(漳州镇海卫人)奏陈靖海之策曰:海上岁无宁息,今欲靖寇氛,非墟其窟不可,其窟维何?台湾是也,台湾在澎湖岛外,距漳泉两日夜程,地广而腴。乾隆时该奏疏被收入《明史》,这是我国正史称“台湾”之始。
该奏疏清乾隆时收入《明史》,成为中国正史称“台湾”之始,是其在台湾问题上之一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福建姓氏志·何姓篇》,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21。
2、《云霄平和何氏族谱》,何文龙、何金水主编,2006年印制。
3、《惠安何氏族谱》,何清峰等编修,2012年印制。
4、《安溪珍地何氏族谱》,清顺治十四年(1657)何肇辉始修。经八次续谱,1983年何木生、何明志十修。
5、《龙湖集评注与陈元光研究》,何池著。鹭江出版社2016年版。
作者何池,漳州市委党校教授,闽南师大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