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群】不群的群是什么意思?
好些人可能不知道,仓皇逃走的阿富汗总统加尼,是位国际知名的学者,他的学术方向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变革。有人评价他从未真正了解过阿富汗,也未能践行过他的“修复失败国家”理论。

加尼
文章不与政事同,知识分子仅凭书本理论和书生意气搞政治实践,大概率要失败。
太阳底下无新事。
加尼的孤傲和不接地气,让我们想起了百年前戊戌变法中的康有为。

康有为
戊戌变法的失败,不能简单归咎于保守势力强大。变法失败,很大一部分原因要怪领导者康有为书生意气,孤兵冒进,不识时务,恪守教条,顽固不化。
当然,至今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康梁改良的道路,可能比革命更适合国情。但是,动机和方向的正确,不能成为让全社会为其承担变革失败代价的借口。
改革改制都是实实在在的社会实践,只能分阶段,审时度势,逐步推行。康圣人一介书生,玩起政治来,只是个小学生的水平。他热衷好进,自视为医国手。连徒弟梁启超都质疑他说:“先生能为大政治家与否,吾不敢知”。

梁启超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描写了康“圣人”骄傲不群、木讷乖僻,又顽固急躁的故事:李鸿章对“强学会”十分敬慕,出银二千元,不料竟被康有为否决。
“强学会”在1895年夏发起于北京时,它最热心的赞助人是翁同龢和张之洞。10月康到上海,两江总督张之洞派专人把他接到南京。谁知芝麻绿豆的小官、六品主事康有为竟对比自己大21岁的开明老领导耍上“大牌”。张之洞不信孔子改制,频劝康勿言此学。康有为告以“孔子改制大道也,岂为一两江总督供养易之哉?”语言横蛮,态度恶劣,气焰嚣张。
康圣人对开明派如此,对旧派就更恶狠狠了。康有为于1898年6月16日光绪召见之时,在“朝房”与荣禄不期而遇。荣说:“法是应该变的,但是一二百年的老法,怎能在短期内变掉呢?”有为忿然回答说:“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就可以变了。”可笑的是,那时的荣禄杀康易如反掌;而康绝无可能杀荣禄。
康有为更幼稚的是,一味把自己的政治命运和无实权的皇帝连在一起,甚至准备“劫制”西太后,而且准备乘机捕杀。
此外,康有为 “废八股改策论”,改庙宇办学堂,“举行地方自治”,把考生、佛道各教的神职人员、地方官员都得罪尽了,维新能坚持搞100天,已经不错了。对照当年康有为只会说不会做,我们再看看一百年后改革的成功,就知道书生和政治家的差距何止十万八千里?
8月22日是我们伟大的改革家邓公诞辰117年,邓公的低调、务实,一句朴实无华的“不争论”,顶得上所有华丽的词藻和口号,真真切切深刻改变了十几亿中国人的命运。
ps: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