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舜的意思是什么?
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曾这样描述自己的抱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概括而言就是要通过辅佐君王成为尧舜那样的人,使得天下风清气正,人民安居乐业,民风归于淳朴。其实这并不是杜甫的个人理想,而是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政治理想。那么尧舜究竟是怎样的君王?何以成为后来所有君主的共同偶像呢?

舜其实是个苦命的孩子,20岁之前根本看不出他有任何过人之处。他的母亲死的早,父亲愚顽不灵。他原本姓姚,但是人们都把他的父亲叫做瞽叟,“瞽”就是目盲的意思,而且是一个不太尊敬的词。也不知道是他真的视力有缺陷,还是后人们笑话他有眼无珠,昏聵无能。在舜的母亲去世后,这个瞽叟又娶了一个老婆,这个老婆又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做象。大约是担心自己的儿子以后会吃亏,这一对夫妻一直就把舜看作是“眼中钉,肉中刺”,总想除之而后快。这个时候的舜其只是一个普通人,还是普通人中最倒霉的那一种,他并不是生来就能当天下之王的,他在生活中遇到的第一个挑战是如何活下去。但就是这样一个基本的要求,对当时的舜来说也并不容易。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舜是怎么做的?《史记》中说“舜顺适不失子道”,无论对方怎么对待自己,都不失人子之道,不失为人兄长之道,甚至他很有智慧,非常巧妙的做到了。父亲想杀他的时候怎么都找不到,但是有事儿要找他的时候,一转身他就在身边。《史记》中还用了三个字来形容舜对他父亲的态度叫做“舜避逃”,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躲开他们的迫害,但并不主动去疏离家庭关系,也不去破坏这种伦理关系。正是因为这样的特点太过于突出,舜到了20岁的时候就闻名天下。这也是他最初被尧帝注意到的原因。
当尧帝开始在天下搜罗那些德才兼备的人物的时候,舜就凭借自己的影响力进入了他的视野。“尧舜禹”已经成为我们语汇中最重要的一类政治偶像的化身。而从舜的身上我们就可以看到,特别是儒家的人才观。在德行与才干之间,我们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德行,而这个人的品性,又往往首先体现在他如何待人,特别是如何对待自己的亲人方面,所以儒家说亲亲爱人是所有道德的起点,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亲人都不能善待,你又怎么能指望他去好好的对待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呢?
所以尧舜虽然贵为天子,但是他们最宝贵的品质却是扎根于日常生活的伦理之中,这或许正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历史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