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字一般人压不住吗,丞的寓意和象征?
峄山碑字解141丞
丞:远古时期是如何救援的?
曾几何时常看到这样的报道:某人调到深坑里,最后消防队员费劲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将人救上来。如果掉进坑里的是个小孩子,这种救援报道就更让人揪心。万幸的是,开始很凄惨,结局很完美,万人瞩目的救援活动,总是给人以极大的震撼。
其实救援活动不是什么新鲜事,在创作甲骨文的商代,这种救援就已经有了,而且还专门造了一个字,这个字就是“丞”。
“丞”的甲骨文字形是

金文是

小篆是

甲骨文字形上部为两只手,下部像一个人掉入了陷阱,整个字像一个人用双手把落入陷阱的人救上来。“丞”的本意就是拯救,是“拯”的古字。其金文字形则把上部拯救的两只手移到了跪坐的人形两侧。小篆进一步演变,人的腿部与坎井相连,看上去像“山”形。由此也引发了对“丞”字的曲解。
《说文解字》解释“丞”:“翊(yì)也。从廾(gǒng),从卩(jié),从山。山高,奉承之义。”意思是说,“丞”是“辅佐”之意,是由“廾”、由“卩”、由“山”组成的会意字。山高,有向上奉承的意思。许慎解释“丞”字,是依据小篆字形来解释的,我们把其依据的字符解释一番,大家就明白了。
“廾”的甲骨文字形是

小篆字形是

“廾”是两手捧物之义。
“卩”是“人”字的一种变体,其甲骨文字形是

其字形像一跪跽(跪跽为殷人祭祀时的姿势,而坐是燕居闲处时的姿势,皆为双膝着地之形,因此“卩”有祭祀礼拜之义)人形的侧面。
其小篆字形是

“卩”现在汉字中仅作为部首存在。
“丞”字演变到小篆时,表示陷阱的坑不见了,变成了一个“山”,许慎也只能依据“山”来解释。后人由依据许慎的观点来解释,林义光《文源》:“按,卩即人字。从人在山上,从廾,象人登山须扶翼也。”为什么是“奉承之意”呢?“山高须扶,所以有奉承之意。”
“丞”本意即为“拯救”,读zhěng。由“拯救”引申“帮助”、“辅佐”,又引申指辅助的官吏,从秦朝开始设置,这是“丞”字后来的含义,读音也变为chéng。“丞”一般是副职,如大理寺丞、府丞、县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