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姓是贵族吗,申氏是贵族吗?
四、地域在历史上出现和消失的申国
周王国八百年,包括三个阶段,西周,春秋,战国。
西申
周穆王姬满西巡时,叔齐子孙协助有功,被周穆王封侯爵,因称申侯,史称其为"西申侯",其国都故址在平阳(今陕西宝鸡眉县),此申国历史上称为西申。
春秋时期,各国之间大肆攻战,秦国统一了关中,关中的西申被秦国攻灭。
南申
在西周后期,周宣王为了加强对“南土”局势的控制,抗击楚国,遂将关中一些诸侯国的人力南调,在河南南阳地区建立了一批新的诸侯国。公元前821年,封其舅舅申伯为伯爵,驻守河南南阳史称南申。申伯到南阳就任国君时,宣王还亲自在首都镐京(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北)为其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大臣尹吉甫作《崧高》-诗歌咏其事,详细地记载了事件的全过程。南阳古申国从建国到被楚国灭亡,共经历了141年。其具体位置,今湖北广水市和河南信阳县交界处,淮水即淮河。古南申国东接息(今河南息县)、弦(今光山县西北)、黄(今潢川县西),西连吕(今南阳市西)、邓(襄阳至邓州市一带)、飂(在今唐河县西南80里湖阳镇),北邻缯(今南阳东北方城)、道(在今确山县北)、蔡(在今上蔡、汝南),南近郧(在今湖北安陆)、随(今随州市)、唐(今随国西北)。
春秋初期楚国逐渐强大,公元前688年冬天,楚文王二年举兵北上讨伐申国,次年春,攻占申国,除掉周王朝南土较大的一个异姓国。从南阳西关煤场出土的铜簋上铭文可印证,申被楚灭后在此设立申县,并用申国宰相彭仲爽之子彭宇作县公兼楚国令尹。楚军自申返楚途中准备顺手牵羊吞并邓国。邓国在今河南邓州、新野一带。
东申国
申国被并入楚国后,楚文王将申国的贵族和部分平民强行迁往申国东面的今河南省信阳市安置,这是楚国一惯的作风。史称其为“信阳之申”,亦称“东申国”,成为楚国的附庸国。这是楚国一惯的作风。申人在信阳得到安置后,与息人成了邻居,楚国在这两地以优厚待遇大量征召壮丁,筹建军事武装,这就是春秋史上著名的“申息之师”,“申息之师”是楚国东北部的一支强师劲旅,在楚国军事史上有过浓墨重彩的一笔。
东申国在春秋晚期有过一次短暂的亡国,当年楚灵王灭蔡国后,为了阻止申人的反抗,遂把申人强迁到楚国国内荆襄一带,以及逼申人逃亡鲁国、齐国、郑国等北方诸侯国。公元前529年,楚灵王去世后,楚平王即位后,使陈国和蔡国复国,而这些被迁徙的小国,也都复国,申国在今河南省信阳市一带得以复国。并在春秋史上闪烁了两百年的历史。
申——上海别称
楚顷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秦国将领白起率军攻打楚国,夺取楚国的西陵(今湖北宜昌),楚国面临灭顶之灾,不得不迁都,楚顷襄王流落到城阳城避乱。城阳就是信阳,楚顷襄王在这里成立了临时政府,大约三年光景,但在信阳庄在辛辅佐下收复了部分失地。不久东迁到陈县(经淮阳),史称“陈郢”。最终迁都今安徽合肥一带的寿春。
公元前273年,秦国与魏国的华阳之战结束,魏国战败臣服于秦。于是,秦国将目光转向了楚国,准备由白起领兵,进攻楚国。在此危机关头,黄歇以楚国使臣身份出使秦国进行讲和。
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患病去世。楚顷襄王患病,黄歇临机决断,决定“偷梁换柱”,让太子熊完(后来继位的楚考烈王)换装成随从立刻回国熊完在黄歇逃回楚国,同年秋天,楚顷襄王去世。楚顷襄王执政三十五年,毁誉参半,前二十一年,除了辞赋,乏善可陈;所有建树都集中在后十五年。而有建树的十五年正是从信阳的城阳城开始的。于是,又把城阳尊称作“楚王城”。
楚考烈王元年,而助他成功上位的黄歇。被任命为楚国令尹,封为春申君,赐给淮北十二县的封地。黄歇是原先黄国人,黄国位于现在河南潢川县一带。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十五年后,改封江东,即吴地。“改封之后,封地以无锡为中心,西到镇江,东到上海,南到太湖,北到长江。”其家族也随之迁离黄国故城。黄歇在无锡做的贡献除了造路之外,还为民兴修水利,成绩卓著。又将申国文化辐射到江东,今天江苏以东一带都以“申”命名,尤其上海别名申城。上海市简称申,源源于楚国之春申君,与申国无关。
公元224年,秦王嬴政下令全面攻楚,六十万秦军在老将王翦的率领下,席卷而来,楚国最后的大将军项燕率楚军迎战,实力悬殊的两军,结果已经注定,楚军大败,项燕自杀殉国。
公元前223年,秦军攻入楚国国都,楚国最后一位君王负刍被俘。至此,楚国八百年的繁荣与绚烂,在熊熊的战火中燃烧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