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字五行属什么,五笔字,克,字用五笔怎么拼啊?
克字是二级简码,五笔简码是:DQ
一、克字的五笔字根拆分:
第一码字根是:"古"对应按键"D"
第二码字根是:"儿"对应按键"Q"
二、克字的五笔拆分图解:
三、汉字:克
拼音:【kè】
部首:十
笔画:7
五行:木
克查什么部首?
部首:十
笔画:7
五行:木
繁体:剋
五笔:DQB
笔顺:横竖竖横折横撇竖弯钩
基本释义:
[kè]
1.能:~勤~俭。不~分身。
2.克服;克制:~己。以柔~刚。
3.攻下据点;战胜:~复。~敌。攻必~。
4.消化:~食。~化。
5.姓。
6.严格限定(期限):~期。~日。
7.质量或重量单位,符号 g。1克等于1千克(公斤)的千分之一。
8.藏族地区容量单位,1克青稞约重25市斤。
9.藏族地区地积单位,播种1克(约25市斤)种子的土地称为1克地,1克约合1市亩。“剋(尅)”
√越原始,越深刻——重新理解汉字本义 │“克”明峻德

汉字有75000个,而非一份数目有限的字母表,过去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与现代技术不相容的语言。正是遭遇这样的尴尬促使中国专家转而利用软件对汉字的输入和处理方法进行了改造,结果竟然是现在用中文输入比用英语等拼音文字要快得多。
要感谢王选院士,他领导的科研团队研制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中文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要感谢五笔字型输入法发明人王永明,他为汉字输入探索了一条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影响巨大;要感谢所有为汉字计算机化而努力的科研工作者,他们为古老的汉字重新焕发青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王选院士塑像,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
(173)克

字形演变:

本义溯源:
关于“克”字的形与意,有几种说法:
其一,有人认为从甲骨文看,该字像甲胄之形,胄即头盔,于是说这代指敌人的首级,因此,克就表示“战胜”敌方的意思。 从考古证物看,商代已有很粗糙的青铜胄,但还没有青铜甲。还有,回来报功还是以敌人首级为准,到后来是以割取敌人左耳代替,以胄代首应是今人想象。由此可知,甲胄说难以令人信服;
其二,《说文解字》:“肩也。象屋下刻木之形。” 许慎未见过甲骨文,他是按照小篆字形猜的意思。 小篆“克”与之前大量的甲金文对比,变形很大,因此,《说文解字》的解释牵强附会,不可能是造字本义;
其三,唐汉先生给出一个解读:这是一幅给动物剥皮的图像。画面中一只悬挂着的、突出头和肚子的动物胴体,在其上增添一短竖(指事符),标示由兽头开始往下剥除兽皮。 这个解读很符合当时的生活场景,并很贴切地解释了最早出现该字的甲骨卜辞“癸卯卜其克捷周”(其中“克”为“能够”之意),应该是造字本义了。

金文“克”承续了甲骨文字形,有的将上部的短竖改成“十”(见下图第二、三字),“十”在此是直下的意思,强调了将兽皮从动物胴体上完整地剥扯下来。因此,“克”成为了会意字。“克”与“刻”同一音系(古音读“kei”)

大篆“克”与金文字形一致:

大篆“克”
到小篆时,出现了较大的讹写,不清楚为何如此定形。 上部的“十”变成了人字形屋顶一样的形状,下部动物的胴体也变形很多。由此误导了许慎把它想象成“肩”的形状和“屋下刻木”,因此有了“能够”“胜任”等意思,这样的解读曲折离奇,莫名其妙。

小篆“克”
隶书其实更接近金文字形,上部仍为“十”,中间为“口”即原兽头,下部的兽体变成了“儿”形:

隶书“克”
楷书延续了隶书字形:

楷书“克”
综上所述,“克”字本义:从兽头下刀,开始往下完整地剥除兽皮,以表示“能够”。由捕获野兽才能剥皮,引申为“制伏”、“战胜”、“攻下”等义。

衍生含义:

延伸了解:
克明峻德
出自《尚书·虞夏书·尧典》:“(帝尧)克明峻德,以亲九族。”
白话文:
(帝尧)能够彰显崇高美好的品德,使族人亲和团结。
- 克:能够;
- 明:彰显,弘扬;
- 峻:崇高,高大,美好;
- 德:品德,德行。

其他汉字解释:
宝 、 产 、 方 、 儿 、 封 、 复 、 合 、 解 、 禁 、 进 、 内 、 市 、 外 、 闻 、 圆 、 政 ......
本号其他文章分享:
- MECE原则 —— MECE讲什么?
- MECE原则 —— 谈谈“二分法”
- MECE原则 —— 谈谈“过程法”(1)
- 谈谈过程法(2) —— 企业价值链
- 谈谈过程法(3) —— 收入是一连串事件
- 谈谈过程法(4) —— 消除不增值活动带来的浪费
- 麦肯锡“7S模型”竟暗合《孙子兵法》
- 重读《商业模式新生代》,思考如何“价值创新”(一)
- 重读《商业模式新生代》,思考如何“价值创新”(二)
- 锋刃之下,去芜存菁——奥卡姆剃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