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发浓稠的益字是什么意思,益发浓稠的益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指“越来越浓稠”,这个词出自于沈从文的《腊八粥》——“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郁了”
“益发”通“愈发”,其意思是“在程度上的加深”,可以理解为“更加”、“越来越”等。益发浓稠就是“更加浓稠”的意思。
腊八粥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沈从文先生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前一部分。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通过小孩八儿的视角,写他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喝粥的过程,将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场景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一并浓缩进了腊八节的风俗画面中,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对亲情的眷念,留给人无限的回味。课文语言通俗简练,童趣十足,人物对话彰显个性,妙趣横生,将读者引入美好的腊八风俗中,感受腊八粥的甜蜜、家庭生活的温情。课文共十九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课文的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起语不凡,用“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代替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描写老老少少提到腊八粥都会“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的感觉”,风趣、俏皮又亲切的语言使人倍感生活的温馨。接下来具体描摹腊八粥的熬制过程,从食材到做法,字里行间透出了“甜甜的膩腻的”味道,有声有色有味,热气腾腾,使人真切地看到、闻到、品到传统节日美食腊八粥。一幅浓郁的美好的生活画卷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
课文的第二部分(第2~19自然段),主要写“等粥”“喝粥”两件事。其中,“等粥”的过程写得比较详细,“喝粥”写得比较简略。
“等粥”的过程(第2~17自然段)是课文的主要部分,共呈现出四个生动场景。作者将人物的活动、感受与对腊八粥的描写结合起来,主要通过八儿的所见所闻所想来写腊八粥;文中的大量对话围绕着粥的熬制过程展开,既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又将八儿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粥经历了一个逐渐熟烂的过程,人也经历了一段丰富的心理变化过程,人与粥相互映衬,呈现出一个饶有趣味的“人与粥的故事”,展现出课文整体构思上的巧妙。
“等粥”部分的第一个场景是八儿盼粥快点儿熬好(第2~8自然段)。因妈妈正在熬腊八粥,八儿“喜得快要发疯了”“进进出出”,不停询问,内心既兴奋,又急切,却又不得不一次次失落。粥是“益发浓稠了”,这当然符合八儿的期待一一应该可以吃了吧?但妈妈说“要到夜里”,于是八儿“眼睛急红了”,耍赖说自己“饿”,并做出“要哭的样子”。“锅中的粥”,只能发出“有声无力的气”,这声“叹气”,既暗含着八儿的失落,也表现出粥熬制初期的情状。
第二个场景是八儿在说如何分粥(第9~12自然段)。粥尚未熬好,八儿提前打起“如意算盘”,给家人分起了粥。个头儿还不及灶台高的小人儿有了自己的小心思、不断跟妈妈“讨价还价”,想多给自己分些粥吃,一个天真、聪慧、狡黠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噗……‘锅内又叹了声气”,仿佛是听到八儿的话后忍俊不禁的笑声,也写出了粥逐渐熟烂的情状。
第三个场景是八儿猜粥熬成什么样子了(第13自然段)。因一时吃不到,八儿忍不住想象着锅里各种食材的样子或口感,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样的想象源于他对腊八粥的急切渴望,八儿自动联系了以往的生活经验,在脑海里描绘出一幅清晰诱人的腊八粥画面:栗子、饭豆、花生仁、枣子……会熬成了什么样子?八儿的一系列猜想,既表现出孩子好奇而急切的心理,又细巧妙地突出了腊八粥的特点。

第四个场景是八儿终于看到了锅里的粥(第14~17自然段)。八儿最终求妈妈把自己抱了起来,如愿看到了锅里腊八粥的模样,“惊异得喊起来了”。孩子的眼睛是天真的、纯粹的,用儿童的视角和口吻来写腊八粥,字里行间洋溢着童真童趣,新奇自然。栗子是“融掉了”,饭豆是“肿胀”,花生仁是“脱了它的红外套”,锅巴是“围了锅边成一圈”。既符合预想,也有出人意料之处。此处描写与八儿猜时的描写相呼应,细腻地刻画出腊八粥的变化。
“喝粥”的过程(第18-19自然段),作者没有用过多笔墨描写一家人喝粥的情景,而是独具匠心地生动描绘了八儿一家喝粥之后的情景。一番充满诗意而又趣味横生的描写充分激发起人的想象,让人如临其境。
√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腊八粥
○
沈从文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的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出出进进灶房,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碗盏都已预备得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他妈总说是时候还早。
他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象是益发浓稠了。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其实他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子中,有声无力的叹气正还在继续。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你们想,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子中叹气又象是正在呻唤的东西,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东西罢了。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是呀!孥孥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卜……”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了。
比灶矮了许多的八儿,回过头来的结果,亦不过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
锅中的一切,这在八儿,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罢,赤饭豆会煮得浑身透肿成了患水臌胀病那样子了罢,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东东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作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罢!”于是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恶……”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到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赤饭豆害水臌肿,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
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不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怎么,黑的!”八儿还同时想起染缸里的脏水。
“枣子同赤豆搁多了。”妈的解释的结果,是捡了一枚特别大得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虽说是枣子同饭豆搁得多了一点,但大家都承认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
夜饭桌边,靠到他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如在热天,总免不了又要为他妈的手掌麻烦一番罢。在他身边桌上那两只筷子,很浪漫的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妈,妈,你喊哈叭出去了罢!讨厌死了,尽到别人脚下钻!”
若不是八儿脚下弃得腊肉皮骨格外多,哈叭也不会单同他来那么亲热罢。
“哈叭,我八儿要你出去,快滚罢……”接着是一块大骨头掷到地上,哈叭总算知事,衔着骨头到外面啃嚼去了。
“再不知趣,就赏它几脚!”八儿的爹,看那只哈叭摇着尾巴很规矩的出去后,对着八儿笑笑的说。
其实,“赏它几脚”的话,倘若真要八儿来执行,还不是空的?凭你八儿再用力重踢它几脚,让你八儿狠狠的用出吃奶力气,顽皮的哈叭,它不还是依然伏在桌下嚼它所愿嚼的东西吗?
因为“赏它几脚”的话,又使八儿的妈记起了许多他爹平素袒护狗的事。
“赏它几脚,你看到它欺负八儿,哪一次又舍得踢它?八宝精似的,养得它恣刺得怪不逗人欢喜,一吃饭就来桌子下头钻,赶出去还得丢一块骨头,其实都是你惯死了它!”这显然是对八儿的爹有点揶揄了。
“真的,妈,它还抢过我的鸭子脑壳呢。”其实这也只能怪八儿那一次自己手松。然而八儿偏把这话来帮助他妈说哈叭的坏话。
“那我明天就把哈叭带到场上去,不再让它同你玩。”果真八儿的爹的宣言是真,那以后八儿就未免寂寞了。
然而八儿知道爹是不会把狗带到场上去的,故毫不气馁。
“让他带去,我宝宝一个人不会玩,难道必定要一个狗来陪吗?”以下的话风又转到了爹的身上,“牵了去也免得天天同八儿争东西吃!”
“你只恨哈叭,哈叭哪里及得到梁家的小黄呢?”
“要是小黄在我家里,我早就喊人来打死卖到汤锅铺子去了。”八儿的妈说来脸已红红的!
小黄是怎么一个样子,乃值得八儿的爹提出来同哈叭相较呢?那是上隔壁梁家一只守门狗,有得是见人就咬的一张狠口。梁家因了这只狗,几多熟人都不敢上门了。但八儿的妈,时常过梁家时,那狗却象很客气似的,低低吠两声就走了开去。八儿的妈,以为这已是互相认识的一种表示了,所以总不大如别人样对这狗防备。上月子,为八儿做满八岁的生日,八儿的妈上梁家去借碓舂粑粑,进门后,小黄突然一变往日态度,毫不认账似的,扑拢来大腿腱子肉上咬了一口就走了。这也只能怪她自己,头上顶了那个平素小黄不曾见她顶过的竹簸。落后是梁四屋里人为敷上了止血药,又为把米粉舂好了事。转身时,八儿的妈就一一为他爹说了,还说那畜生连天天见面的人也认不清,真的该拿来打死起!因此一来,八儿的爹就找出一句为自己心爱这只哈叭护短的话了。
譬如是哈叭顽皮到使八儿的妈发气时,八儿的爹就把“比梁家小黄就不如了!”“那你喜欢小黄罢?”“我这哈叭可惜不会咬人!”一类足以证明这只哈叭虽顽皮实天真驯善的话来解围,自然这一类解围的话中,还夹着点逗自己奶奶开心的意味。
本来那一次小黄给她的惊吓比痛苦还多,请想,两只手正扶着一个大簸簸,而那畜生闪不知扑拢来就在你腱子肉上啃一下,怎不使人气愤?要是八儿家哈叭竟顽皮到同小黄一样,恐怕八儿的爹,不再要奶奶提议,也早做成打狗的杨大爷一笔生意了。
八儿不着意的把头转到门帘子脚边去,两个白花耳朵同一双大眼睛又在门帘下脚掀开处出现了。哈叭象是心里怯怯的,只把一个头伸进房来看里面的风色,又象不好意思似的(尾巴也在摇摆)。
“混账……”很懂事样子经过八儿一声吆喝,哈叭那个大头就不见了。
然而八儿知道哈叭这时还在门帘外边徘徊。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于北京
腊八,新旧交替,猎兽冬祭,逐疫迎春,这三说是腊月的由来。中国是个多神的国家,自古上千个神仙,管理着人间万事。腊月是祭祖和祭神的重要日子。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上天入地,他们开始各自忙起来,人们自然要开始配合生鲜,做腊八醋,吃腊八粥,心里还依稀记得一群玩伴奔跑打闹在一起唱着的俏皮歌:
《忙年歌》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长大后,记忆渐淡,味道渐浅,却对事物理性盎然,记得《东京梦华录》里说:"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器,坐一金铜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杨枝洒浴,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这是对腊八粥比较早的记载了。
难能可贵的记忆一旦被唤醒,便止不住思绪。据《礼记·郊特牲》记载,"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对于普罗大众来说,一粥一物都更加吸引大家的眼球,美食是一种寄托,也让我们对节气更是情有独钟。
腊八粥、腊八醋、腊八蒜这些关于节日古老的仪式,就像在宣告我们年味的开始,新一年的期待,也从此时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