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是什么意思,“诺”字是什么意思?
本义是答应,后引申出顺从,允诺等义。诺(拼音:nuò)是现代汉语次常用字,最早见于甲骨文 。从言,若声。组词:允诺、许诺、践诺、然诺、应诺、夙诺、宿诺、鸣诺、诺诺、卡诺、唯诺、诺龙、诺金、心诺、必诺、诺苏、慨诺、诺唯、领诺、轻诺、大诺、诺仕、重诺、敬诺、谨诺、诺皋、声诺、同诺、期诺、诺藤、扩展资料字形演变字源解释文言版《说文解字》:诺,也。从言,若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诺,表示应答的声音。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若”作声旁。组词解释:
1、允诺允许,同意。
2、许诺同意;应允。
3、践诺履行自己的诺言。
4、然诺应允;答应:重~(不轻易答应别人,一旦答应了就要认真履行)。
5、应诺答应;应承
诺的意思和含义?
“诺”的基本含义为答应的声音,表示同意,如唯唯诺诺;引申含义为答应,允许,如诺言、许诺。
“诺”,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nuò,最早见于金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诺”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也。从言若声。奴各切”。“诺”的基本含义为答应的声音,表示同意,如唯唯诺诺;引申含义为答应,允许,如诺言、许诺。
在日常使用中,“诺”常做副词,表示谨诺,如诺诺,诺唯。
√“诺”,承诺,“一诺千金”其实是一种压力 | 模糊谈判力

“诺”,承诺,“一诺千金”其实是一种压力 | 模糊谈判力 第七十三篇
这是桔梗在“谈判思维”的第751篇推文。
全文共2236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1 引言
1980年,印第安纳州伯明顿市的一个家庭,接到一个电话,
夫人,您好,我是美国肿瘤协会的工作人员,目前肿瘤协会正在伯明顿市准备慈善募捐工作,但我们很缺人手;
这次打给您,是诚恳地希望您能成为我们的募捐志愿者,帮助我们在您的社区里,上门跟您附近的邻居做募捐,不知道您是否愿意?
伯明顿市大约有46个家庭接到了这样的请求电话;
但只有2户家庭(大约4.2%)答应了这样的要求;
44户(大约95.8%)家庭,都用各种理由婉拒了这个要求。
当然,这并不奇怪,尽管做慈善是社会认可和推崇的事情,但毕竟到了真正去做的时候,人们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了。
印第安纳大学的心理学家,史蒂文-舍曼教授,想试试看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提高这件事的说服力。
舍曼教授重新设计了这个招募电话的流程,把它分成了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不再由美国肿瘤协会的工作人员打出电话,而是找了几个大学生,以社会调研的方式打出;
大学生重新挑了46户家庭,给他们打了电话,
夫人,您好,我是印第安纳大学的学生,正在做一项社会调研,只需要耽误您半分钟回答一个问题就行;
如果美国肿瘤协会打算在您的社区征集慈善工作的志愿者,您愿意配合吗?
要知道,这只是一个“虚拟”的意向问题,并不是一个承诺,所以听者相对会更容易接受;
况且,人们都好面子,不想在调研中显得自己特别自私,都表示,如果时间允许,会愿意配合。
接下来,舍曼教授设计流程的第二部分,就是在调研电话之后的三天后,美国肿瘤协会的工作人员真的再次打电话询问这些家庭是否配合;
结果这次,46个家庭里,居然有14个家庭(大约31.1%)最终同意成为志愿工作者!
舍曼教授新设计的这个流程,让被说服的家庭数量提高了700%!
(相关实验见:Sherman, S. J. (1980). On the self-erasing nature of errors of predi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9(2), 211–221.
doi.org/10.1037/0022-3514.39.2.211)
两种说服力的截然不同,到底是因为什么?
2 一诺千金
我们依然在“模糊谈判力”这个系列推文在,它的思维方式启发自牛津大学的实验心理学研究。
这一篇依然在介绍“七字说服力”的最后一个字,“诺”。
所谓“诺”,承诺也,也可以理解为,
人,有想要和自己保持一致的天性。
西汉时,司马迁在《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中写道,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啥意思?
西汉初年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他为人正直,乐于助人,特别是非常讲信义。
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无论有多么困难,他一定想方设法办到;
所以,季布周围的人都认为,季布的一个“承诺”,要比百斤黄金还要珍贵。
后世称之为“一诺千金”。
从社会道德角度来解读,这是季布的道德品质(守信)在受到人们极高的推崇;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只是因为季布无法抗拒“想要和自己保持一致”的天性。
我们曾经提过,“诺”字的力量发挥有两重;
一重,来自自己想要和自己保持一致;
另一重,来自自己想要在别人眼中保持一致;
两重力量,最终都会成为人们遵守“一诺”的强大驱动力。
让我们回到文首的故事中,两种说服力为何截然不同?
因为第二种设计中,人们在调研中为了面子,表示了“我愿意”;
其实他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就是这看似“随意”的“承诺”,让他们在真正被询问的阶段,无法抗拒“和自己承诺保持一致”的天性。
当然,你看,在这个实验中,“诺”并非有“千金”之重;
它只是比没有“诺”字的说服力,提高了七倍而已。
3 获得承诺
在我们欣赏“诺”字发挥说服力的各种场景的同时,依然要留意一个重要的问题,
该如何引导对方的一个“承诺”,来提高我们的说服力?
乔-爱兰-迪米特里乌斯,是美国最顶尖的陪审团顾问;
她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辩护团队筛选对自己有利的陪审团候选人;
乔-爱兰,精通人性,她会告诉你,挑选陪审团成员的最好方法,就是问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你是整个陪审团中,唯一一个相信我的当事人是无辜的人,你会不会屈服于其他所有人给你的压力而不去辩解?
这是一个很难不去说“不会”的问题。
一旦得到这个“不会”的承诺,这名陪审团成员就会变成理想的“辩护方”支持者。
你看,在利用“诺”字说服力的具体方法中,一个好问题就是引导“承诺”的必要手段。
再来看个例子,如何说服在线测验的人不作弊?
相对来说,这是一个很难的事情;
毕竟,当我们在线上做测试,随手打开一个网站搜索一下问题的答案,实在是太方便不过了。
那么,有什么办法能够说服参加测试的人们,让他们不要作弊吗?
2016年,休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家,斯卡特-克利福德教授,尝试了很多方法;
他发现有一种方法特别有效。
那就是在测试前,非常正式地让参加测试的人,做一个承诺,
我保证不会在测试时,用打开网页搜寻答案的方式来作弊。
我知道,很多人看到这里会嘲笑这个做法,居然有人会相信一个可能作弊的人做出的承诺;
等等,别急着下结论;
哪怕是这样的一个不被看好的“承诺”,也会在接下来的过程中产生让你诧异的说服力;
实验结果是,参照组(没有做承诺的步骤)中,作弊的比例大约是41%;
而目标组(做出承诺)中,作弊的比例大约只有不到9%。
(相关实验见:Scott Clifford, Jennifer Jerit, Cheating on Political Knowledge Questions in Online Surveys: An Assessment of the Problem and Solution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Volume 80, Issue 4, 1 December 2016, Pages 858–887,
doi.org/10.1093/poq/nfw030)
你看,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承诺,也会带来将近4倍的说服力。
4 小结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内容的背后,依然都是“模糊谈判论”的影子;
分类、二元、语言、极端;
“诺”,“承诺”的本质,是对“战Vs逃”二元差异的极化;
当我们尝试画出一个分类,战 Vs 逃(做Vs不做),人们的大脑迅速二元化,寻找决策动机;
当“动机”还没出现之前,这个分类对我们来说就是模糊的,没有说服力;
“诺”,可以让我们在谈判中撕开这个分类,让人对“承诺”保持一致的感受越强烈,“诺”字说服力就越极端;
说服力的流动,再次从模糊走向极端。
-
-
-
这里是“谈判思维”!
“模糊谈判力 第七十三篇” 待续
--- 桔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