桧是什么意思,桧的含义是什么?
桧桧guìlt;名gt;即圆柏[Chinesejuniper]。一种常绿乔木(Sabinachinensis或Juniperuschinensis),叶有鳞形和刺形两种,雌雄异株,果实球形,木材桃红色、有香气另见huì(用于人名)桧桧huìlt;名gt;——人名用字[characterusedinperson'sname]。如:秦桧另见guì桧(桧)guìㄍㄨㄟˋ常绿乔木,木材桃红色,有香气,可作建筑材料。亦称“刺柏”。古代棺材盖上的装饰。郑码:FOBZ,U:6867,GBK:E8ED笔画数:10,部首:木,笔顺编号:1234341154桧(桧)huìㄏㄨㄟˋ〔秦~〕人名,中国南宋奸臣。(桧)郑码:FOBZ,U:6867,GBK:E8ED笔画数:10,部首:木,笔顺编号:1234341154
桧,字是什么意思?
名词
1.
即圆柏 。一种常绿乔木(Sabina chinensis 或 Juniperus chinensis ),叶有鳞形和刺形两种,雌雄异株,果实球形,木材桃红色、有香气
2.
另见 huì(用于人名)
√《诗经》中那些古古怪怪的标题是啥意思?
本人是个爱读闲书的人,什么书籍都涉猎,但是,读先秦的那些书,往往就很费劲了。当然,人家读过中文本科的人,拿过那些古典名著,读一读,翻一翻,小菜一碟。
对于本人这种识字不多,还有读书爱好的人,拿起古典名著,就像没牙的老太太,嘴里含着个兰花豆,咕噜来咕噜去,也咕噜不出什么内容。
最近对《诗经》很感兴趣,为什么呢?因为很多经典古书中经常出现:诗曰。《诗经》就像水之于大地,有地的地方,或在表面或在地下,都会有水,先秦的书籍中,几乎都有《诗经》的句子出现。

下面是查阅的关于《诗经》的有关资料。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司马迁记载的也是这一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因为后来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311首,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诗三百”。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没法考证了,大约就相当于现在乡下的民歌,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或叫全息照片。

据说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诗有3000首之多,后来只剩下311首(含六首笙诗)。孔子编纂诗经之后,最早明确记录的传承人,是“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他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其传诗。
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流传,而今只剩外传10卷。现今流传的诗经,是毛公所传的毛诗。说起来毛诗与我们这个地方有联系,我们沧州河间有“诗经村”,据说古时候毛亨和毛苌对《诗经》进行编辑注释,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读《诗经》的十五国风时,有几个标题,用的是生僻字,读起来古古怪怪的。例如:“邶风”“鄘风”“桧风”“豳风”等。(邶:bei,鄘:yong,桧:kuai,豳:bin.)
既然是国风,这些名字应该是国名。然而,就我们这些粗通历史知识的人,只知道“齐、楚、秦、燕、赵、魏、韩......”等国名,对于这些怪怪的国名,就知之不多了。
近日查了一些资料,不知可否,罗列如下:
关于“邶”和“鄘”。据称,当初周武王灭商之后,将商王京畿属地一分为三,北部为邶(约在今河南汤阴县东南),南部为鄘(在今河南汲县东北),东部为卫(在今河南淇县一带)。周武王派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分别守卫这三个地方,就是三个封国。并监督商纣王的儿子武庚。
周武王死后,儿子成王继位,成王年幼,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管叔等人到处散布流言“周公将要不利于成王”就是说,周公要篡位。于是,管叔等人唆使武庚叛乱。于是周公率兵平叛,杀死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和霍叔。将三个封国合并为一个封国——卫国。
“邶风”就是邶地的民歌,共十九首。“鄘风”就是鄘地的民歌,共十首。
关于“桧”,桧是西周初分封的诸侯国之一,妘姓,(大约在今河南密县新郑县之间)。桧,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又写作郐,会等,大约在夏代的时候就正式立国,到了周初,又接受重新分封,于是成了东方为数不多的大国。但在西周末年,桧君变得十分贪财好利,骄横腐败,成了一个只知吃喝打扮、盘剥民众,无所作为的昏君。在春秋初年,桧国被郑武公所灭,归为郑国的一部分。
“桧风”就是桧地的民歌,共计四篇。
关于“豳”,古字同“邠”,古都邑,约在今陕西彬县一带。豳地最早为周先王公刘开辟,实为周族发祥地之一。公刘是周人部落首领,其祖皆为夏朝贵族,从事后稷(农耕总管)职务,世代为夏朝廷负责五谷棉麻,秋收冬藏之类农事。公刘是弃的后代,所以姓姬。
“豳风”便是采自这一地域的民歌,共有七篇。
以上是对《诗经》几个标题的解读,不知当否?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诗经·国风》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在《七月》中,可以看到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可以感悟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向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大胆地提出了正义质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在这方面,《硕鼠》具有震颤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