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的意思,这个字尼是什么意思?
尼,普通话读音为ní,此字最早见于秦代小篆,在六书中属于会意字。“尼”字的基本含义为亲近、亲昵,如《说文》中“尼,从后近之也。”。
尼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坐无尼父
因没有孔仲尼
《文言文翻译》
观座位上没有孔老夫子。
√颠覆你三观的“昵”字,“昵”字的产生竟然跟男女都有关系!
古人造字之时,为了能准确表达意思常常借助各种方法,也就是后来总结出来的“六书”: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我们也应该明确,这六种造字法并不是造字或用字之前的规则,先人造字之时并未考虑到会有这些造字方法,这都是后人总结提炼出来的。
今天我们说的这个“昵”字当是后起的形声字,从尼,日声。《说文》曰:“昵(暱),日近也。”“昵,或从尼。”《集韵·质韵》:“昵,亲也;近也。”该字不见于甲骨文金文,最早见于篆书,其字形如下:

篆书“昵”字
“昵”字最早应是写作“尼”,后来加“日”字而成。《说文解字》:“尼,从后近之。从尸,匕声。”许慎此说受到了不少学者的质疑。对于“尼”的本义有两种主流的看法:一是压迫意;二是古老的风俗之说。“尼”字并未独立见于甲骨文金文中,只是作为部件而存在。其字形如下:

作为部件的“尼”字
从字形可见,“尼”字上尸下匕。“尸”字绝非尸体之尸,死尸的尸繁体做“屍”,为晚造之字。“尸”字的造字理据亦取人之象形,下肢弯曲,形如人屈膝而无力作弯曲之状。陈梦家先生曾对二字做了研究,认为“尸和人的写法也不同,这在西周初期金文大盂鼎遂是如此。……人像人直立之形,尸像人横陈之形。卜辞金文尸又假借为夷。”据说,卜辞中的“尸方”就是山东半岛,那里的人们习惯蹲踞,不像中原人席地而坐,后来的“尸方”又成为东夷。
古有祭祀立尸之说,现在我们已经不知道具体如何操作,但在古代的宗庙祭祀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此处“尸”绝非死人的尸体,把死人尸体立起来实在是太恐怖。这里,立尸就是用活着的人充当祭祀先人的神像。
那么,甲骨文中为什么不见“尼”字呢?其实原因在于甲骨文中有一个与之字形相近的“化”字,二者形似常混用,人们也就常用“化”而不同“尼”了。“化”字字形如下:

甲骨文“化”字
仔细审视,我们会发现二者皆为上部一正人下部一反人的构成方式。许慎的解释,从字形分析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许氏所谓“从后近之”,从《医心方》中的记载可以作证,曰:“男女相背,以两手两脚俱床,两尻(臀部)相柱。”由此可见,“尼”字与古代男女风情之事有着关联。
主张阶级压迫说的学者认为,“尼”字形如一人坐在另一人的背上,为“人身侮辱性质的耻辱刑”。这种说法有些牵强,而且后来也没有延续此意。
从字形和意义可以推断尼字本义当与男女风情相关。上古之时人尽其夫、人尽其妇,而作为自然人男女之事的意识并不强烈,也不易产生。后来的婚姻方式有所变化,加上实行族外婚姻,形成对偶的婚姻制度。这种变化后的婚姻情况给人们以安定和幸福之感。或许“尼”字是基于当时的婚姻状况而创造的为表示男女之事的一种符号。
在最初所造之“人”字,当专指男人,形如俯卧撑之形。后来又出现了“反人”,用来指女人,为仰卧之形。古人造字之精妙也正体现在此处。“匕”字为女人,如考妣。

“人”与“匕”对比字形
从字形对比可以看出,“人”字为前倾俯卧之形,而“匕”则为仰卧之形。上文我们说的“尼”字,上尸下匕,“尸”即为人之他形,也就是男人,下为“匕”也即女人也。至此,我们对“尼”字的认识也更加清晰了,字形为男上女下之状,其意义不言自明。
林乾良有一幅画名为《昵》,描绘了动物的相昵之状。古时有男女欢爱以“颠倒”为喻者,“昵”与“化”皆与男女之事有关。之前很多人都说“化”字为两个颠倒的人形,所以以此说明差别变化之大。可是,如果我们从二人相爱,男女房事之方面考虑,会得出更切合的解释。“化”为男女颠倒之后而出现的变化,女人怀孕,男女将为人父母,更主要的是爱情的升华,这些难道不是更为明显的变化吗?

林乾良《昵》
章太炎认为,《尔雅》:“尼者,私之定也”……今俗骂肏字实即尼。许慎所谓“从后近之”,或即“私之定也”,就是今天说的“插屁股耳”。“昵”以“日”为声旁,据现在“日”字所盛行的骂人之义我们也可知其中缘由,而“日”字此义项也是源于同“尼”字音同,因古音尼、日音同。
您的点赞、关注、转发是对我的最大鼓励!期待与您交流国学,非常感谢!
原创声明:本文为字本论根据汉字研究的心得和阅读文献资料所原创,感谢您对字本论原创的支持,欢迎您批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