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是什么意思,阜字的含义是什么?
意思:
阜,土山。偏旁作阝。区别字:埠bu。
(1) 象形。甲骨字形,像山崖边的石磴形。用以表示地势或升降等意义。阜作左边偏旁,楷书写成阝。本义:土山。(2) 同本义 [mound]读音:fù
组词:阿阜:山峰,峰峦。安阜:安定富足。孳阜:繁衍。滋阜:犹繁盛。重阜:高而重叠的山冈。钟阜:指神话传说中地处极北、气候苦寒的钟山。物阜民丰:物产丰富,人民安乐。阜阳:位于安徽省的地级市。曲阜:位于山东省济宁市西南部阜的成语:民康物阜: 人民平安,物产丰富。 民殷财阜: 殷:殷实,富足;阜:丰富。民众富足,物产丰饶。 物阜民安: 阜:丰富。物产丰富,人民安乐。 民安物阜: 阜:多。社会安定,物资丰富。形容太平盛世的景象。 民熙物阜 :人民安乐,物产富饶。形容升平景象。 物阜民丰: 物产丰富,人民安乐 造句:1、在曲阜,你举起的儒家大纛,飘遍大江南北。2、位于山东曲阜市旧城中心,原为历代祭孔之地,今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3、介绍了山东省曲阜市农机质量监督管理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4、当今的社会由于政治安定,经济繁荣,风调雨顺,因此人们无不过着物阜民丰的生活。《康熙字典》解释:《戌集中》《阜字部》 阜
〔古文〕《唐韵》《集韵》房九切《韵会》扶缶切《正韵》房缶切,《尔雅·释地》大陆曰阜。《说文》山无石者。《释名》土山曰阜,言高厚也。《诗·小雅》如山如阜。
又大也。《书·周官》阜成兆民。《注》大成兆民之性命。
又《玉篇》肥也。《诗·秦风》驷驖孔阜。《疏》马甚肥大也。
又盛也。《诗·郑风》火烈具阜。《传》阜,盛也。
又多也。《诗·小雅》尔肴旣阜。《传》阜,犹多也。
又长也。《鲁语》助生阜也。
又山名。《左传·文十六年》楚大饥,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
又地名。《礼·明堂位》封周公于曲阜。
又《左传·文十五年》置诸堂阜。
又阜城,属渤海郡,阜陵,属九江郡。见《前汉·地理志》。
又阜螽,虫名。《诗·召南》趯趯阜螽。《传》阜螽,蠜也。
又《韵会》佛寺曰香界,亦曰香阜。
又叶敷救切,音覆。《梁鸿诗》惟季春兮华阜,麦含英兮方秀。哀茂时兮逾迈,愍芳香兮日臭。《第·诗古音考》阜字,可上可去。
又叶房诡切。《刘邵·赵都赋》羣后纷其旣醉,远人仡以宴喜。悦皇风之舄奕,羡我邦之殷阜。
又叶符遇切,音附。《裴秀大蜡诗》告成伊何,年丰物阜。礼孝祀,介兹万祜。◎按唐韵正,四十四有之半,古与篠小巧皓四韵通为一韵。诗郑风,叔于田,乗乗鸨,两服齐首,两骖如手,叔在薮,火烈具阜。小雅,田车旣好,四牡孔阜,东有甫草,驾言行狩。
又吉日维戊,旣伯旣祷,田车旣好,四牡孔阜,易林,倬然远咎,辟害高阜,田获三狐,巨贝为宝。桓驎七说,超绝壑,逾悬阜。驰猛禽,射劲鸟。王粲玛瑙勒赋,总众材而课美,信莫臧於玛瑙,被文采之华饰,杂朱绿於苍阜。左思魏都赋,矞云翔龙,泽马於阜,山图其石,川形其宝。韵会小补,於纸韵遇韵俱云叶音,非。 《说文》本作。《集韵》同峊。
阜叫什么?
阜(拼音:fù)是汉语二级通用字nbsp;nbsp;nbsp;,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nbsp;。阜的古字形像阶梯或像阶梯那样有起伏的山,后来演变为“山丘”之意。阜也用来表示面积很大的、又高又平的土地,由此引申为厚、大、多之意。由多的意思引申,又特指物质的财富。
阜是重要意符。阜用在字的左半边变为阝(俗称“左耳旁”)。用阜作意符的字多与土山、丘陵、登降、高下有关,如:陆、陵、陟;有的与建筑物有关,如:陛、除、阶。

√阜阳为何叫“阜阳”?古代叫什么?“无阜不成徽”又是什么说法?

先问个小问题,“阜阳”的“阜”,念什么?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不是念fǔ?
其实,“阜”只有一个读音,fù。
早在甲骨文时期,就有“阜”字。《说文解字》说“阜"的字形像一座土山的形状。至于如何像一座土山,段玉裁注解:“象可拾级而上。”意思是为了上下山坡的方便,把山坡的路修成有阶级的形状,所以用以代表山。
可阜阳地域辽阔,多为一望无际的平原,是怎么和“阜”搭上关系的呢?“阳”又是什么含义呢?
这就要从最早出现“阜阳”二字的临泉黄岭说起了。

东汉永初二年(108年),汉顺帝封济南简王刘错之子刘显为阜阳侯,他的侯国也就是今天的临泉黄岭镇。
古代封候,多以地名为头衔,阜,字面上理解还有土丘的意思,但是黄岭并非如亳州有一处高高的地面。也不是在水之北,何况还属于凹陷地面。
但从人文地名上就可以理解了,“阜阳”二字乃是吉语。
“阜”字含有强健、高、丰厚、富有、敦厚、旺盛、看重、安定、繁衍生息等多种意义。常用词汇如“物阜民丰”,义为物质丰厚,人民富有;“俗阜民和”,指风俗淳厚,人民和睦;“阜财解愠”,是说民安物丰,天下大治。
《周礼》:“以阜人民”,是说帮助人民生息休养;还有“阜通货贿”、“政阜民暇”、“殷民阜财”等,这些“阜”字的含义都是美好的。
“阳”字有刚猛、强大、阳亢之气、鲜明、复苏、开放、发扬等义。刘禹锡《天论上》:“阳而阜生,阴而肃杀。”
《易经•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
所以汉顺帝从人文地名角度出发,选用吉祥字眼以表达美好愿望,也是合乎情理的。
所以,取吉利而为名,也就可以理解了。

后来,朝代更迭,吉利的“阜阳”,也更名为更容易理解的“颍州”。
颍州,顾名思义,这座城市有叫做“颍水”河流经过。古代就是如此,有平地、有河流即可为城。
它还被称做过汝阴、汝坟、清丘、信州邓名。南宋时期,它叫顺昌,也就是南宋时期十大战役之一,顺昌大捷的主战场。
刘锜,南宋时期与岳飞、韩世忠齐名的抗金名将。公元1140年,刘琦率兵3万到东京上任副留守,途径顺昌,遇到金兀术率金兵南侵,于是他决定在此留守。
为了表示守城抗金的决心,刘琦下令凿沉船只,并将自己的夫人安置在一座寺院里,寺门前堆满了柴草,准备如果打败了就以自焚来保全名节。随后以2万宋军与金兀术的10万精兵血战顺昌城下,大败金军,取得顺昌大捷。
这是历史上南宋抗金的第一次大胜。
而百姓为了纪念此次抗金胜利,也为了感谢刘琦大败金军,使百姓免遭一场金兵浩劫,而修建了刘公祠以示纪念。

画家储洪刚创作《古颍州风景》
时光流转,“阜阳”之名渐渐掩藏在重重的历史之中,似乎快被人遗忘了。直至清雍正王朝,将颍州赐名阜阳,乾隆则正式列为阜阳县(现在的阜阳市,亳州市全境)而且包括六安霍邱县的大部分地界,都属于阜阳县管辖范围之内。
然而,雍正为何赐名“阜阳”则成为历史之谜,几百年来成为许多史学者孜孜不倦的研究,及至今天还不能解惑。
但若从人文地名角度出发,就如同汉顺帝一般,似乎也就能理解了。
当年雍正皇帝有意治用阜阳侯国之名,意识这地方物阜民富,政通人和,既“ 阳而阜生的意义 。”
雍正皇帝考虑到自己的政绩,再从人文意义出发,寄托吉祥的文字来表达对未来的美好的愿望。正所谓“ 一阴一阳谓之道”,即在自己在执政时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合乎情理,寓意鲜明。

阜阳没有辜负这个好名字。
这里既流行“合关西大汉握铁简板放喉高歌大江东去”的豪放激越之音,如戏曲中的豫剧、京腔,妇孺能歌,也间有“合二八女郎执红牙板浅吟低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缠磨婉约之韵,黄梅、越调亦常有耳闻。
从远古称淮夷部落之始逐步为胡子国、汝阴、汝坟、颍州、清丘、信州、顺昌及至阜阳。
从这里走出的名人,太多太多。
从临泉走出来的姜子牙,是齐鲁文化的开启者,他是兵、法、商、儒、道等败家文化的开源者;
从颍商走出来的管仲,作为百家之祖,更是江淮文化的代表。
这座城还在一个特定的时空点上曾经有幸与两位文学巨擘结缘。他们便是大名鼎鼎、令人高山仰止的欧阳修和苏东坡。
这两个人在阜阳留下的文采足以支撑起一方文化。
近代的阜阳儿女们也不逞多让。例如威名赫赫的“一级杀敌英雄”、“模范共产党员”、“战斗英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的王克勤,又例如著名作家戴厚英。

除人以外,阜阳的物也是极好的。
阜阳剪纸、颍上花鼓灯、界首彩陶等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阜南县出土的商代青铜器龙虎尊被列为中国十大国宝青铜器之一。
无阜不成徽,就在于,阜阳的地理位置在区域文化之中,起着承上启下以及输入和输出的功能。
如今的阜阳,正因其承东接西、呼南应北的独特区位优势,是安徽三大枢纽之一。
响应国家号召,建设大美阜阳,扶贫济困迈小康。高铁,西湖,阜阳的经济在飞速发展,谁能不说阜阳好?这就是1700多万人热爱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