甥是什么意思?,甥什么意思?
甥”指的意思是:
1、姐妹的儿子。
2、外甥男,也指女儿的儿子,同外孙(男)。
3、又如:甥徒(外甥辈);甥孙(姊妹之孙);甥外孙(姊妹之外孙);甥婿(甥女婿。外甥和女婿);甥舅(外甥和舅舅,亦指女婿和岳父)。
4、古代为姑之子、舅之子、妻之兄弟、姊妹之夫的通称。
5、女婿。如:甥馆(女婿在丈人家的住所。后甥馆用为女婿的代称)。
甥”的相关词语:
甥男:(正在称谓)外甥男的简称,书面语。
甥女:(正在称谓)外甥女的简称,书面语。
夫甥男:(背称或介绍)丈夫的甥男的称呼,书面语。
夫甥女:(背称或介绍)丈夫的甥女的称呼,书面语。
妻甥男:(背称或介绍)妻子的甥男的称呼,书面语。
妻甥女:(背称或介绍)妻子的甥女的称呼,书面语。
夫甥:(背称或介绍)丈夫的甥儿的简称,书面语。
妻甥:(背称或介绍)妻子的甥儿的简称,书面语。
外甥男:(背称或介绍)外子/丈夫的甥男的称呼,书面语。
外甥女:(背称或介绍)外子/丈夫的甥女的称呼,书面语。
内甥男:(背称或介绍)内子/妻子的甥男的称呼,书面语。
内甥女:(背称或介绍)内子/妻子的甥女的称呼,书面语。
外甥:(背称或介绍)外子/丈夫的甥儿的称呼,书面语。(指的是大小姑子的孩子。又称姑甥)
内甥:(背称或介绍)内子/妻子的甥儿的称呼,书面语。(指的是大小姨子的孩子。又称姨甥)
姑甥男:(背称或介绍)外子/丈夫的甥男的称呼,书面语。(指的是大小姑子的孩子。又称姑甥)
姑甥女:(背称或介绍)外子/丈夫的甥女的称呼,书面语。(指的是大小姑子的孩子。又称姑甥)
甥和孙有什么区别?
甥与孙儿的区别有定义不同,引证解释不同,称呼不同。一、定义不同1、甥:甥指外甥男,也指女儿的儿子,同外孙(男);甥指外甥女,也指女儿的女儿,同外孙(女)。2、孙儿:孙儿指儿子的儿子。二、引证解释不同1、甥: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回:“舍妹殁了,你若另娶一人,磨害死了我的外甥。”2、孙儿: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一回:“孙儿,我不容易看养你到而今。”三、称呼不同1、甥:甥用于长辈对晚辈的称呼,也用于晚辈对自己的自称。2、孙儿:孙儿常为祖父母对孙子的称呼或孙子对祖父母的自称。
注意事项孙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据史书记载,主要源自姬姓、芈姓及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春秋时期卫国的孙乙是姬姓孙氏的得姓始祖,截至2012年,孙姓在中国姓氏按人口排序中。名义排行第12位,名义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5%。在中国历史上,孙权(姬姓孙氏)曾建立三国时期的吴国,此外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曾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为何“舅、甥、媳、婚、姻、娶、嫁”这七字,能看出古代男女地位
古代的称呼和婚娶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中国文明发展的进程,尽管其中的大意到如今依然如故,但内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让我们从“舅、甥、媳、婚、姻、娶、嫁”这几个字的造字方法,一起来看看古代的婚娶生活、男女地位的悬殊和称谓有趣的变化。
“舅”是传统调解人
舅,形声字。从男,从臼,臼亦声。臼,金文像在形石器的内壁上嵌有齿状槽纹,用以增加舂磨时磨擦力。造字本义:名词,舂磨谷壳的带齿纹石器。“臼”意引申为“承受打击之物”。“臼”与“男”联合起来表示“总是承受捣击的男人”。本义:亲属争吵时的传统调解人、中间人。特指:舅父,指母之兄或弟。

《説文解字》:臼,舂也。古者掘地爲臼,其後穿木石。象形。中,米也。意思是:臼,舂具。古代人掘地为臼,后来人们挖凿木石为臼。象形。臼中之物,是米。
《说文解字》:母之兄弟爲舅,妻之父爲外舅。
《说文解字》注:父之昆弟称父。母之昆弟不得称父。故称舅。凡同姓可称父。凡异姓不可称父。故舅之也。今俗人言舅父者、非也。
“甥”本义是同辈人
甥,形声字。从男,生声。本义:姐妹的儿子。
《说文解字》:谓我舅者,吾谓之甥也。
《释名》:舅谓姊妹之子曰甥。甥亦生也。出配他男而生,故其制字男傍作生也。
姊妹出嫁别的男人而生的孩子,所以“生男”为甥。而且古代重男轻女,所以甥仅指男孩,女孩称为“甥女”。

其实“甥”最初并非指姊妹的孩子,而是同辈人。《尔雅·释亲》(比《释名》更早的字典)中的解释范围很广,可以理解为“一切因妻子、母亲等关系(婚姻关系)而产生的同辈男性亲戚”,比如舅舅的儿子、妻子的兄弟、姐妹的丈夫。
《尔雅·释亲》:古代为姑之子、舅之子、妻之兄弟、姊妹之夫的通称,姑之子为甥,舅之子为甥,妻之兄弟为甥,姊妹之夫为甥。
也有传说认为,甥字乃玉皇大帝所创,这事要说起来和二郎神杨戬有些关系,天地间本来没有‘甥’,后来玉帝为了方便称呼杨戬,才命造字的仙官造出这个‘甥’字,从此以后,男人称呼姐姐或妹妹的儿子叫‘外甥’,女儿叫‘外甥女’。
“媳”为生育而娶的妇人
今天所称的媳妇最初叫于宋金之时,媳妇本作"息妇,《说文》,《广韵》,《集韵》,《礼部韵略》及金人韩道昭《五音集韵》都没有媳字的解说,所以"媳"字为后来人们所称呼的俗字。

"息"有子之义,故人称子妇为"息妇",文字类化作用,息妇为女性,故加女旁作"媳妇"。“息”有“繁殖、生育”的意思——衍生出“为生育而娶的妇人”。
“婚”意思是女子出嫁
“婚”本义是女子出嫁到男人家。古时女子出嫁要在黄昏时候进行,是远古抢婚的遗风。因昏夜光线不明,要靠耳听动静。故甲骨文借“闻”作“婚”字,写作(甲骨文)。像一人侧耳细听的形状。金文字形变化较大。写作(金文1)、(金文2)、(金文3)、(金文4)。除保留了“耳”形外,增加了“爵”和“女”的字符。后期金文写作(金文5)。用“昏”作声符,攴“(手持器械形)则准确地反映了抢婚的要素。小篆规范笔画后写作(小篆)。隶书据此写作(隶书)。隶变后楷书写作“婚”。

《说文解字》: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意思是:婚,女子出嫁。古代礼法认为,娶妻应该选拔黄昏时分,因为女人属阴,所以叫“婚”。

“姻”是女子嫁给可依靠的婆家
姻,金文(因,依靠)+(女),造字本义:动词,女子嫁给可依靠的婆家。在女性不独立的封建社会,婚嫁被看成寻找一生依靠的机会。籀文(女)+(渊,源),强调依靠。篆文调整金文的左右顺序。

《说文解字》:姻,壻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意思是:姻,女婿的家。是女人依靠的对象,所以叫“姻”。
“娶”是抢妇为妻
会意兼形声字。“娶”是男子迎接女子过门成亲。甲骨文“娶”所从的“女”在“取”旁左边,《说文解字》篆文在“取”旁下部。“娶”字的甲骨文与“闻”字相同,是一女子侧耳听声的形状。一说古时娶亲在黄昏进行,因光线不好,须靠听觉。上边的“取”字本是古时作战割取敌人左耳以报战功并引申获得,提拿,接取等义。在此应仅做接取,获得解释。与下边的“女”字合成“接取女子”义。同时也是“从女,取声”的形声字。小篆在规范笔画时“耳”字已失形。隶书(汉《孟孝琚碑》)将小篆的(小篆取)写作(隶书取),(隶书女)写作“女”。从而脱离了古文字形。


《说文解字》:娶,取妇也。意思是:娶,抢妇为妻。
“嫁”表示女子成家
嫁,嫁意思是:女子结婚,跟“娶”相对。篆文(女)+(家,新婚之家),表示女子成家。造字本义:动词,婚龄女子离开父母家,到自己新婚的家。

《说文解字》:嫁,女适人也。意思是:嫁,女子从自家出来到婆家去跟新婚丈夫共同生活。
嫁是女子去男子家,女子无家,以男之家为家。故有“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的古语。女子结婚就是归家,《诗经》所谓“之子于归”,即指此。所以家、嫁音近义同。为什么古代社会婚姻由武力抢夺,演变而为和平出嫁。原有它的历史过程以及受经济关系的影响。据美国社会学家摩尔根著《古代社会》一书说,人类婚姻初为群婚制,次为伙伴婚制,再次为对偶婚制,即一夫一妻制。群婚制是男到女方去住,中国先秦时代传说中的舜到娥皇女英家去住,就是具体例子。伙伴制是兄弟共妻或姐妹共夫,《诗经》有诸父诸母之咏,就其表征。此时期,经济关系表现为家族财产权一般全归女子所有,或者男女各有。到对偶婚制产生时,女子已不再拥有财产权,它全归男子。因家从宀豭省声,即家下的豕。豕为私有财产开始之一,它又为古代社会家畜的代表。当时打猎,是男人;饲养家畜,也是男人;拥有猎物和家畜,自然也是男人。家畜在氏族社会末期,是财产的主要内容。女子无财产经济权,自然无家,以男子的家为家,所以出嫁即归家,家嫁音近义同,源于此因。
今天看来,“舅、甥、媳、婚、姻、娶、嫁”这七个大意自古迄今如此,但是内涵已变,尤其是涉及男女关系方面可谓是今非昔比。当然,我们对古人也不必过多的指责,因为人类文明都是由野蛮到讲秩序,有奴役到解放的过程。平时我们使用汉字觉得稀疏平常,通过分析,中华文明的点滴变迁都能从汉字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