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诗经草药取名,诗经中中药的雅称?
诗经中的雅称有:
1、卷耳,《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2、木瓜,《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3、勺药,《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4、谖草,《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5、芣苢,《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6、益母草,《王风·中谷有蓷》:中谷有蓷,暵其干矣。
《屠呦呦与青蒿素》引用诗经有何作用?
屠呦呦与青蒿素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既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在浙江宁波,是家中五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谁能想到,诗句中的“野之蒿”,竟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由于屠呦呦的专业属于西医,中药所送她到中医学习班,用两年半的时间系统学习中医药。因为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屠呦呦很快崭露头角。1969年,屠呦呦被任命为中药研究所“523任务”研究组组长,让她带领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几位同事一同参与到“523任务”中,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那一年,屠呦呦39岁,职称是助理研究员。
屠呦呦首先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她还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由此,她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只有68%,因效果不稳定而没有成为屠呦呦重点关注的对象。
那时,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胡椒上。这种在中国极为常见的植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84%。这是一个很让人兴奋的数据,但此后的深入研究却事与愿违。屠呦呦发现,胡椒只能抑制疟原虫的裂变繁殖,灭杀效果却非常不理想。于是她放弃了胡椒,把目光又转向了效果并不突出、却在中医药典籍治疟药方中屡屡被提及的青蒿。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但是,当屠呦呦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时,结果却并不理想:有一次实验,它的抑制率只有12%。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为什么同样的提取物却得出千差万别的结果?屠呦呦一时找不到答案,她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直到1971年下半年的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触发了屠呦呦的灵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绞汁使用的办法,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这是不是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福至心灵的一个闪念,推开了紧锁青蒿素奥秘的大门。此后的情节被众多的讲述者概括为,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其实,提取青蒿素实验的真实过程是繁复冗杂的。
在2009年出版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屠呦呦提到了当时的一系列实验。这本专业性极强的书籍中记载的实验过程,穿插着大量的化学分子式、专业术语和数据,在记者这样的外行人看来如同“天书”。只有几句高度概括的纲领性描述能够大致明白,读起来亦颇为艰涩: “青蒿成株叶制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挥发油无效。乙醇冷浸,控制温度低于60℃,鼠疟效价提高,温度过高则无效。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疟效价显著增高且稳定。”
她还特别提示: “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虽经加水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可知只是在粗提取时,当生药中某些物质共存时,温度升高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
在实验数据的一份效果对比图表中,利用水浸得到的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低只有6%;乙醇浸膏得到的挥发油毫无效果;乙醇冷浸得到的提取物则可达到95%的抑制率;乙醚提取物的抑制率则是100%!那是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离最终的青蒿素晶体尚有一段距离,但确定无疑的是,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找到了。
√你知道什么是“蓼蓝”吗?——说说古诗词里的那些天然植物染料
李子柒火了。
李子柒的视频,用精致的画面,传达出唯美的情思,向世人再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有两集,让我叹为观止。
一集是她用葡萄皮染出了紫色的纱裙。染过的紫色纱裙漂亮极了,她穿上就像仙女下凡似的。

葡萄皮染纱裙
还有一集,她用木耳菜上的黑果实来染斗篷,引得众人纷纷模仿。

木耳菜黑果实
这种纯天然的颜色,集采于大自然的精华,实在是比工业染料的颜色更富有层次和变化性,也更多了一点生命的意味。
其实,不仅仅是这两种植物可以提取染汁,在我国上古时代,先人们就善于利用各种植物,用五彩斑斓的颜色装点自己的生活。而这些颜色,都来源于大自然的毫无保留的馈赠。

大自然的馈赠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世界上硕果仅存的古老诗集之一。《诗经》中记述动植物繁多,因此读懂它就能够对上古时候的动植物,有一定的了解。有些更名换姓的,甚至灭绝了的,都能在这部诗集里窥探一二。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中又有哪些植物早就为先人所知,被用来染色呢?
先看看《诗经·小雅》里的这首诗。
小雅·采绿
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
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
之子于狩,言韔其弓。之子于钓,言纶之绳。
其钓维何?维鲂及鱮。维鲂及鱮,薄言观者。
首句中的"终朝采绿"和下面一行的"终朝采蓝"中,"绿"和"蓝"都是可以用来染制衣服的草本植物。
"绿"是荩草。荩草是一年生草本,秆细弱无毛,基部倾斜,高30-45cm,分枝多节,生长于山坡、草地和阴湿处。同时,它还是一种中草药,具有止咳定喘,解毒杀虫之功效。

荩草
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荩草可以用来染色。根据它染出颜色的不同,还有一些别名。
如,它可以染绿色,故它又被称为"菉竹"(菉、绿通假)。
《诗经.国风.淇奥》中"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的'绿'同样指的是荩草。
它也可用来染黄,用于染黄朝服所用。黄色是古代王者专用的颜色,故又有别称"王刍"。
除了荩草,鼠李也可以染黄、绿二色。鼠李,即《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中提到的"南山有枸,北山有楰"中的"楰",还叫鼠梓,也叫苦楸。

海鼠李
再来说说"蓝"。"蓝"即蓼蓝,可以染靛、染蓝,它也是一种中草药,叶有清热解毒之效。

蓼蓝
蓼蓝的染色功效一直延续至后面的历朝历代。
如荀子《劝学》一篇即有:"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这里的"蓝",就是指蓼蓝。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忆江南》一诗中亦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蓝",也是指蓝草。

蓼蓝和靛蓝

蓼蓝染成的蓝纱线
到今天,还有一些古镇或者少数民族聚居地,用这种古法印染蓝色花布。

蓝色花布
看,天然植物染出的蓝,是不是更多了一点大自然的静谧呢?
除了"绿"和"蓝",《诗经》中还可以看到其他可以用于染色的植物。
茹藘这种植物,听说过吗?其实它就是现在所称的茜草。

茜草
《东门之墠》中说道:"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郑风·出其东门》也提到:"缟衣茹藘,聊可与娱。""缟衣"即素衣、白色的衣服。"茹蘆"在这里指代红佩巾。
茜草的根部可以萃取红色色素用以"染绛",染出的茜色自然又浪漫,深深浅浅都有。绫罗绸缎中的红色,就是靠它染成的。

茜草根部
明代杨慎的《竹枝词》中,有"红妆女伴碧江濆,蓪草花簪茜草裙。"
同样是明代的张时彻亦有"拾得红茜草,染就石榴裙"这样的诗句。

深深浅浅的茜草染色

出土的茜草染色衣服
古人用来染制的天然植物还有很多,染出的颜色也有红、黄、绿、蓝、黑等。有时候还会将两种颜色或者更多进行套染,获取更丰富的颜色。
传统工艺博大精深。如今,李子柒神一般还原出了古人用植物染色的技术,你是不是也心动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