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姓男孩名字大全,鲁姓公认最好听的名?
鲁姓的姓氏来源也很清楚,虽然多,但是不乱。

第一个来源是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周初,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之子伯禽于鲁国(今山东曲阜),是为鲁公。鲁国从周公到顷公一共传了三十
多代,是当时非常重要的诸侯国。到了战国的时候,公元前256年,鲁国被楚国灭掉。鲁国的一些公族子孙以及一些普通百姓,就以鲁作为了自己
的姓氏。这是最主要的一支来源。
第二支来源非常有意思,是出于鲜卑族。东晋时期,北方有个兄弟民族叫乌桓。乌桓里边很多人后来改成汉姓的时候,用的就是鲁姓。这一支
还是鲁姓当中很大的一支,人数很多。
第三,有一些别的民族当中的鲁姓,以及改姓,这在历史上也很多。
比如金朝的时候,有一支原来孛术鲁氏的女真人就改成了鲁姓。再比如明清时,甘肃平番县有一个土司,他们家族就姓鲁。其实,这个家族本姓
巩卜失加,是蒙古人的后裔,这样一个跟鲁没有任何关系的姓氏,明初的时候被朝廷赐了鲁姓,而这一支后来人也不少。还有像满族、佤族、彝族、
白族、苗族、土家族、布依族、朝解族等等其他民族当中,都有鲁姓。
在上面这些鲁姓当中,有两支最重要;一支就是姬姓之后,也就是鲁国的子孙;另一支就是乌桓族改姓鲁的这一支。

得姓始祖
姬旦,又名周公、周公旦,周武王之弟,周初三公之一。是周武王克商灭纣时的主将,居功至伟。周初,周武王大封诸侯,周公旦被封鲁国(都城在今山东省曲阜),为天下最富饶之地之一。周公旦被封后,因要留在京城辅政,乃遣其子伯禽就封鲁国。下传三十四代到公元前二五六年,鲁王顷公时,鲁国被楚国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鲁姓。他们尊姬旦为鲁姓的得姓始祖。

鲁氏图腾
公元前2698年至前2599年,黄帝有熊氏,在今河南鲁山山下唯河鱼为食的生活,其以“鲁″字为氏族图腾,部落称鲁氏。史称古鲁国。同时孕育了鲁字和鲁氏!从此诞生了一群头顶一个“鲁"字的人!
迁徙
古时的鲁国,拥有较大的封地,包括现在的山东滋县及江苏沛县、安徽泗县一带。公元前二五六年,鲁为楚所灭,子孙被迫迁居下邑(今安徽省砀山县东),后此地被齐国所占,鲁姓开始在山东大地缓慢繁衍。如战国末期的著名学者鲁仲连即为齐国人,后义不仕秦。秦汉之际,鲁姓开始向当时政治文化的中心——关中迁徙。王莽篡权时,有扶风平陵人鲁匡在朝中任职,号为“智囊”,其子在建武初为武陵太守,其孙鲁恭为东汉名相,恭之弟鲁丕任侍中高职,由于此支扶风鲁姓历代显贵,族大人众,于是形成了鲁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扶风郡。东汉中期以后,鲁姓开始向河南新蔡一带迁衍,后昌盛壮大为鲁姓新蔡郡望。并以新蔡为中心,向安徽、江苏的北部缓慢迁衍。东汉末年,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省定远)人鲁肃为避战乱,举家先迁曲阿,后渡江定居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其子鲁淑,孙鲁睦均为将于东吴,三家归晋后,子孙散居江南各处。西晋时,著名学者鲁胜为代郡(今山西省阳高)人,鲁褒为南阳人。因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至隋唐以前,鲁姓已广布江东一带。唐代前期,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鲁姓得以平稳发展,除继续繁衍播迁于江南一带外,在北方的山东、山西、河北、河南、陕西都得以发展。宋元之际,居江苏、江西、安徽、浙江一带的鲁姓为避兵火南迁入闽粤,西迁入湖广。元末起义军四起,后为争皇权互相攻伐,致使两江、两湖、两河、皖鲁之地成为杀人战场,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形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之凄凉景象。于是明初洪武年间,鲁姓作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北京、天津、江苏、湖南等地。清中叶以前,山东鲁姓发展迅速,并随闯关东之风潮到东北谋生,亦有临海之鲁姓赴台,进而播迁海外。

郡望
鲁姓的望郡在扶风郡(今陕西省兴平县、咸阳市一带)、新蔡郡(今河南省新蔡一带)。
堂号
九峰堂:九峰堂隶属于扶风堂。益阳鲁氏始祖昂公自号九峰老人,为纪念昂公特立九峰堂。
扶风堂:以望立堂。
新蔡堂:以望立堂。
三异堂:源出东汉宰相鲁恭,鲁恭以德化为治,天下出现三异:“虫不入境、野鸟化为家禽、童子有仁心。”

东汉中期以后,鲁姓开始向河南新蔡一带迁徙,又发展出来一个非常重要的郡望一一新蔡鲁姓,并且以新蔡为中心,向安微、江苏北部逐渐迁
徙。东汉末年,临淮出现一位姓鲁的名人一鲁肃。鲁肃为了躲避战乱,迁到了建康(今江苏南京)后来他的儿子鲁淑、孙子鲁睦都成为东吴的重
要将领。这一支当然也非常兴旺。三国归晋以后,鲁肃的子孙开始散居江南各处。永嘉之乱,北方的世族大量南迁,鲁姓当然也在其中。到了隋唐,
鲁姓已经广泛分布在江南一带。唐朝前期,鲁姓人口大规模增加。到了宋元之际,鲁姓开始进入福建、广东、湖北、湖南等地。明朝洪武年间,鲁
姓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诸姓之一,被分迁到山东、河南、北京、天津、江苏、湖南等地,又进行了一次大迁徙。清中叶以前,山东鲁姓发展迅速,并且通过闯关东进入了东北。从清朝开始,住在东南沿海一带的鲁姓开始有迁到台湾及海外的。现在鲁姓在全国广泛分布,哪两个省最多呢?山东、安徽。统计数据显示,这两个省的鲁姓就占了全国鲁姓的40%,这也符合它的历史迁徙情况。

历史上,鲁姓人才济济,有文人雅士,也有武将。鲁姓的堂号非常有意思,有个堂号就很怪,叫三异堂。哪“三异”呢?东汉有个宰相叫鲁恭,
他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讲究以道德去教化人民。在他的治理下,当时出现了三种奇怪的情况:
首先,虫不入境。就是蝗虫从不到他治理的境内。鲁恭是从基层做起来的,从县令一步步做到宰相,只要他在某个地方当官,蝗虫居然就不来
他这儿,都在隔壁县。这是奇观之一。
第二,野鸟化为家禽。飞来飞去的野鸟,不愿意飞了,就到鲁恭执政的地方找一户人家待下来,生儿育女,为人生蛋,被人宰杀,心甘情愿。
还有,童子有仁心。就是小孩子都有仁爱之心,不会去伤害小动物,不会像别的孩子那样抓鸟。
就是这“三异”,成为了鲁恭这一支的堂号。
还有一副在鲁姓祠堂里经常可以看到的对联,非常有意思。上联是指囷济急;下联是:论钱惩贪。

“囷”是什么呢?就是仓库、粮仓。指囷济急,就是说有人指着粮仓要粮食,粮仓主人肯定就会答应把粮食拿出来赈灾。这讲的就是三国时吴
国的鲁肃。鲁肃在《三国演义》里边显得有点窝囊,但历史上的鲁肃不是这样的,真实的鲁肃很厉害。鲁肃是临淮人,家里非常富裕,好施舍。周
瑜当时在鲁肃家附近当官,还是个军官,军队没粮食了,就去找鲁肃,求他资助粮食。鲁肃家里有钱,正好有两囷米,也就是两仓库米,每仓库里
三千斛,很多。鲁肃就对周瑜说:“拿一囷走,送给你了。”这可是鲁肃的私人财产啊,周瑜就凭着这囷粮食,救活了很多人,给养了军队。指囷济
急讲的就是鲁肃的故事。

下联更有意思了:论钱惩贪,也就是讨论钱的问题,来告诫大家不要贪心。这个典故现在很多人不知道了,讲的是谁呢?说的是西晋时候一个
叫鲁褒的人。鲁褒,南阳人,字元道,好学博文。他跟鲁肃不一样,他没钱,穷得不得了,而且是自甘贫困。在元康年间,朝政腐败,贪污横行。鲁褒
有感于世道的败坏,就匿名写了一篇文章一一《钱神论》。《晋书》里对此有记载,说:“元康之后,纲纪大坏,褒伤时之贪鄙,乃隐姓名,而著《钱
神论》以刺之。”鲁褒觉得当时大家都太贪心,把钱看得太重,他写的这篇《钱神论》就是对此世道加以讽刺和告诫。我们现在常用的“孔方”一词就
出于《钱神论》,还有一句“有钱能使鬼”也出自这篇文章。所以你看,咱们常挂在嘴边的“孔方兄”和“有钱能使鬼(推磨)”,都跟姓鲁的有关。
鲁姓在今天排在全国姓氏的第115位,人口约150万,占全国人口的0.12%。